解放军为什么总能打胜仗 | 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永远的制胜之道

周年盛典

“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火力覆盖。”

当前火遍网络的动漫“那年那兔”里的一句台词,让不少网友甚是喜爱,它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过程中对战术的运用。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的武器装备一直比较落后,“小米加步枪”甚至成了我军后勤装备的代名词。在如此艰难的基础和环境下,如何生存立足、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对革命军人提出的三条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每次谈到战略战术,要害总是“灵活机动”。他说:“指导一切战争,都应当依据敌我情况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在敌强我弱的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对日作战,更要有高度的灵活性、机动性,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消耗敌人。”

他在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把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原则总结为“十大军事原则”: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守备的据点和城市相继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和城市等待条件成熟时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解放军正是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战争艺术,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打出了享誉全球的赫赫威名。

红军时期的游击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建军之初,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先后遭到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总是在敌人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或进攻大城市,以至屡遭失败。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生存下来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照搬教科书上正规作战的战略战术,显然不符合具体革命情况。

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摆脱条条框框的桎梏,带领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朱毛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往往能在局部战役中化弱为强,取得主动权,看似隐忍退让,却无时无刻不在争取着主动。

“打圈子”,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

红军在井冈山游击作战时期诞生的“十六字诀”,为我军战略战术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所谓的“打圈子”战术,就是依托根据地与敌周旋。根据地是敌人力量薄弱之所在,红军常活动其中,对地形、路线较为熟悉,当敌人来了,先领他在我们熟悉的根据地里转圈,等他转晕了,消耗了,等待寻找到敌人弱点时,就抓住机会狠狠反击。

毛泽东不断将“打圈子”战术深化,结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连续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进剿”和“会剿”,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间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战

战场无处不在

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由于孤悬敌后,又长期处在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之中,生存环境十分艰险,作战条件十分险恶。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系列机动灵活又生动活泼的游击战形式。

集中优势兵力的歼灭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具代表性的战役就是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集中较大优势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取得对日作战首战大捷。

著名爱国志士、老同盟会会员、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战后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续范亭老先生的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全国人民对平型关大捷的高度评价。

“翻边战术”,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

“翻边战术”是罗荣桓于1942年10月22日提出的,其主旨是将主力配置在边沿区,当敌人进行“扫荡”或“蚕食”时,部队不是“敌进我退”,而是选准有利时机,“敌进我进”,“翻”到敌人占领区去,粉碎敌人的“扫荡”“蚕食”。

1943年1月,八路军某部在罗荣恒的指挥下,成功地运用“翻边战术”,取得郯城战役的胜利。此次战斗还迫使“蚕食”沭河沿岸的敌人全部撤退,郯城根据地由4个区扩大为了7个区。

地道战,无时不战、无处不战

地道战是敌后军民对敌作战战法的代表。主要是在百姓的住宅内,挖掘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这些灵活机动的的敌后游击战争,使得中国敌后抗战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到处都演绎着“无时不战、无处不战”的情景。

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解放战争时期的歼灭战

消灭敌人,壮大自己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军队伍不断壮大,战略战术也逐渐趋于成熟。解放战争三年时间,历经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追歼四个阶段,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解放了全中国。

围点打援,完成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8年9月12日,毛泽东制定南下北宁线作战的战略方针,东北野战军集中70万兵力对辽沈地区的55万国民党军发起进攻。

这一战,我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主力部队进攻北宁线上战役要点锦州,并分别以部分兵力在塔山、黑山、大虎山地区狙击国民党援军,从而达到封闭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目的。随后挥师辽西,全歼来援国民党军,再攻克沈阳,由此取得了辽沈战役胜利。

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10万人,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我军战略战术的巅峰运用

淮海战役,被称为三大战役最难打的一个。当时参战的国民党军队比解放军多了近20万人,我军的武器装备更是落后。

国民党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部署,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已时撤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

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解放军采取“各个击破,逐个围歼”的战术,于不需要兵力的地方“唱空城计”,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一点一域上围歼国民党军队。

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历经“围歼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战场休整,全歼杜聿明集团”三个阶段,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解放军对战略战术的运用达到巅峰。

抗美援朝时期的运动战

穿插包围,来去如风

解放战争时期,运动战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拥有优势装备之敌的主要作战方式。抗美援朝战争初始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实行战略反攻的任务,决定了仍需要实行运动战这种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

“零敲牛皮糖”,最土但最有效的打法

零敲牛皮糖战术,是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提出的形象化战术。1951年5月27日,毛泽东在接见陈赓、解方时首次提出。

1952年10月24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又一次指出此种作战,在若干个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动作,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给以全部和大部歼灭的打击;然后利用敌人向我军举行反击的时机,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以大量的杀伤,并视情况于被我攻克之阵地的守舍,以始终保持反击的主动权。

贯彻“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志愿军达到了消耗敌军力量,削弱敌军士气的目的,并且自身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穿插作战,一战打出“万岁军”的名号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运用得最多的战术就是“穿插作战”。其具体就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从而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志愿军最著名的穿插战例,莫过于38军113师穿插三所里、龙源里的行动。在这次战斗中,38军113师战士们在忍受极度疲劳的状态中,先后突破联合国军数支部队的阻击和骚扰,14小时强行军70多公里,先敌5分钟抢占目标地域,截断了联合国军的后退之路。

而这次穿插行动的成功,为二次战役志愿军歼灭美军部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彭德怀在给38军的嘉奖电报上亲自加上了“三十八军万岁”的字样,“万岁军”的名号也由此传播开来。

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93个年头,运用人民战争理论、十大军事原则、围点打援、穿插迂回、三三制、游击战、运动战等一系列战略战术,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军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

今天的战争,武器装备、作战样式、人员素质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我军创造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永远也不会过时,仍是现代战争甚至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

未来,已来!